English

驳李洪志的“宇宙观”

1999-08-17 来源:光明日报 张明国 我有话说

李洪志宣称宇宙有6个层次,在第6层中,有一个天国,释迦牟尼就住在这个天国中,宇宙是有外壳和边缘的;地球要爆炸,只有他才能阻止地球爆炸,才能拯救人类。那么,如何看待这种宇宙观呢?

早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约100—170年)提出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他把宇宙分为9层,并认为上帝或神居住在最高层。托勒密宇宙观被作为当时基督教神学统治的理论工具,统治人们的思想长达1000年之久,也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直到1543年,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通过自己长期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创立了“太阳中心说”。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是运动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一起都围绕着太阳旋转。现代天文学研究已经发展了哥白尼的上述学说,认为太阳既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宇宙的一颗恒星,只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而不是银河系的中心),也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它只位于太阳系中行星运行椭圆型轨道中的一个焦点上),宇宙没有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早在1755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康德(1724—1804年)在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星云假说”。他认为,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通过自身的引力与斥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地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年)在他的《宇宙论》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星云假说”。于是,后人便把他们的假说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现代天文学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观测与研究,形成了“现代星云假说”。该假说认为,大约在50亿年前,宇宙中有一块巨大的原始星云,它内部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两种作用力。由于它是在湍涡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开始就自转着。自身的引力作用使星云收缩,伴随着星云转动速度的加快,星云赤道处的惯性离心力逐渐增大,以此与星云的自吸引力相抗衡。这就使得赤道处的星云收缩得慢,两极收缩得快,星云逐渐变扁。当赤道处的惯性力与离心力相等时,此处的星云物质则不再收缩。但其他处的星云物质仍然继续收缩,于是,原始星云变成了椭圆形的星云盘,它的中心部分物质最后收缩成太阳,外围的物质则逐渐收缩变成了行星,太阳(系)便形成了。

太阳至今已经经历了50亿年的历史(它的寿命大约为100多亿年),目前,太阳正处于精力旺盛的中年时期。以后,伴随着太阳内部能量的逐渐消耗,太阳光也逐渐由炽烈的白光变成红光(即所谓“红巨星”),最后,太阳将变成“太阳残骸”——白矮星、黑矮星和黑洞。那时,太阳(系)便消失了(当然,地球也随之消失)。但是,作为组成太阳的宇宙物质仍然存在着,决不会彻底消尽。这些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在某一时刻的某一地方,将会重新形成新的类似于太阳(系)这样的宇宙天体。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形成我们宇宙岛的太阳系的炽烈原料,是按自然的途径,即由运动着的物质天然具有的运动的转化产生出来的,而转化的条件也必然要从物质再生产出来”;宇宙“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关于宇宙的起源,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1904—1968年)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学”理论。他认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温度极高(约150亿度)、密度极大、由中子组成的“原始火球”经过一次大爆炸产生出来的。爆炸刚开始时,没有任何元素,只有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当温度降到10亿度时,质子和中子发生聚变,生成氢和氦等元素;当温度持续降到几千度时,便产生了气体;当温度降到绝对温度为170度时,气体便凝聚成了气体云块,这些气体云块在引力和斥力作用下便形成了星系、星系团和恒星。该学说能较好地解释了我们所观测到的许多天文现象(如河外星系谱线红移、3.5K微波背景辐射等),当然,它仍在接受实践检验。

由于太阳(系)是宇宙中的一员,而地球则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因此,地球的起源及其命运是和宇宙、太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地球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过程,由热到冷逐渐形成的,它是不会爆炸的,它的起源,演化和消灭取决于太阳(系),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李洪志说地球要爆炸,这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至于他说自己能够阻止或推迟地球爆炸,更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

可见,李洪志的宇宙观,完全是一种毫无科学根据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相信并坚持科学真理,就能够揭穿他的真实面目,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